苍穹不负少年意 岁月不枉赶路人 | ||||||
——记洱源项目女项目经理王玲
| ||||||
在很多人看来,做项目施工都是“老爷们儿”的事,因为工作性质、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,很少有女同胞能坚持在工地一线工作。可在洱源牧场项目部就有一位女同志:放下“红装”换“工装”,带领着一帮“老爷们儿”风风火火地干工程,进入水电一局工作十多年,足迹遍布东南西北中,常称自己为“追赶太阳的人”,她就是出生于“三秦大地”的来自西北的“女汉子”王玲。 敢打敢拼的西北“女汉子” 她,温文尔雅,不失“大西北”的热情豪迈;文才理略,方显时代青年韶华。从大学一路走来,十二年的坎坷风雨,磨去了她青春的稚气,从福建仙游抽蓄项目出发,在山东沂蒙项目蜕变,到独挑大梁担起洱源牧场项目大旗,她从不停歇脚步,似乎总是在和时间赛跑,从普通的大学生蜕变成项目负责人,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,每一步也都是前一步的超越,其中艰辛、其中思念、其中苦闷、其中彷徨,都化为了她办公室中那凌晨的灯光。 她是专业上的一把好手,技术活儿只要她一捣鼓,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从资料员、技术员,到工程部副部长、部长,再到副总工程师、项目负责人……这是水电一局导师带徒“传、帮、带”企业文化的体现。“一个合格的技术干部没有经历过两三个项目、没有数年的沉淀是不行的,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,经历和直面各种困难及挑战,具备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是每一个技术干部必须的先决条件”。直到现在,她也经常用她“师父”教育年轻技术干部时的这番话来鞭策自己。她没有辜负公司和项目领导的重望,用追赶太阳的毅力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。 会用好“钢”的技术干部 “刀要在石上磨、人要在事上练,不经风雨、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。”2011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她,以“闯”、“创”、“干”的精神气,自信自强、充满韧劲的魄力,十年磨一剑,用技术专业领域磨练出的好“钢”,为项目工程解围破网起到了“刀锋”的作用。 山东沂蒙项目是她真正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第一站,“首战”就遇到最难办的筛分拌合系统建设,她回忆说:“初次接触如此大的工作场面,很是震撼但又无从下手,内心真的很焦虑……”。她是一个要强好胜的人,跟自己较上了劲儿,下定决心“一定做到最好”,每天背起她的“百宝箱”驻扎在施工一线,施工图纸看不懂就对着施工现场实物看,施工工序不了解就一遍遍虚心请教一线的“老师傅”,一字一句的记录,一点一滴的积累,从工地回到办公室,拿出教材和施工手册,对着图纸和在网上搜集到的工程案例继续“充电”。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,窗外的“吱吱”虫鸣、敲击键盘的“哒哒”声与其相伴成长。 时不我待,破茧成蝶。她精力充沛,求知力强,在沂蒙这块落后而又艰苦的土地上,一路摸爬滚打,忍受过项目建设初期的艰辛,分享过大坝填筑层层增高、面板滑模日新月异的变化、闸门下闸蓄水后的喜悦,忍受过同事朋友一个个远去的寂寞,亲身经历过项目竣工收尾的不易……她在这里,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开门钥匙。她回忆说,“沂蒙这几年,几乎是每天出门一身净,归来一身泥,每天真的很累,很想放弃,但是我没有退路,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不会差,这里锻炼了我,让我领悟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”。干一项、爱一项、专一项,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,坚忍不懈的毅力,为公司的多元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。 出征挂帅独挑大旗的“穆桂英” “当时我还以为跟我开玩笑呢,毕竟我从没做过项目负责人。一开始也有点犹豫,自己毕竟没有‘玩’过这么大的局,心里一点没底。但后来想想,这又是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,是自己喜欢过的那种生活,我还是想去尝试一下。”回忆起当时分局领导找她谈话的情景,王玲这样说道。经过再三考虑,最终她还是决定不负分局的期望,奔赴洱源牧场项目点,开始了做项目负责人的日子。 虽然来的时候自信满满,但实际工作却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轻松。从项目点组建、解决人员吃住问题、到设计施工方案、制定机械配置计划等,工地上所有事情都需要她统筹安排。当有人问起项目情况时,她总能立刻就流利地回答出来。“项目占地664亩地,总建筑面积约为27.14万平方米,其中建设内容为生活办公区、生产区、饲草料供应区、粪污处理区、深水井钻探工程、场区道路……”她表示:只有把项目现场情况摸清楚,保证心中有数,才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。在她看来,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不仅要通过自己手上的项目让公司盈利,更重要的是保证项目质量过关,能得到业主的好评。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,她才能在没有项目负责人经验的前提下把项目做好。 谈到自己“作为分局的首位女项目经理”的头衔,她说:“虽然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极具挑战性,但不论男女,不论在什么岗位上,都要以公司利益为重,树立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的思想观念,在公司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。当然,我也会努力克服困难,不断积累经验,尽快胜任自己的新角色。” 或许支持她一路走来,在项目负责人的岗位上“摸石头过河”,磕绊前行的勇气和力量,正是陪伴她那数年在基层工作中一步一步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,沉得下气,静得下心,认真努力,没有因施工现场工作单调、繁杂、含金量“不高”而放弃,相反却把平凡的工作整理得井井有条,做得更好。正如“千淘万淘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一样,待风沙吹尽,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,每一步也都是前一步的超越。作为施工现场的“少数”,她用率真、守真、较真,赢得了“多数”的认可,走出了一条闪闪发光的路。 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一个农民的孩子,带着领导的重托,在同事的支持下,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,在洱源这片热土上独挑大旗,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使项目建设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。自洱源项目3月26日跑步进场,开工即大干,土石方工程全面展开施工,立马进入开挖回填施工高峰期。她带领项目团队人员以“一天也不懈怠、一天也不耽误”的劲头抢时争速,施工工作面分区流水、24小时不间断作业,投入机器和设备90余台,作业人员170余人,单日土石方开挖最大达到2.52万立方米,确保了各项任务高效推进。经过60天的昼夜鏖战,清理表土11万立方米,土方开挖56万立方米,石方开挖42万立方米,土石方回填106万立方米,圆满完成施工任务,提前35天完成108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及回填的节点目标,赢得了3月开工后的第一场胜利,得到大理州、洱源县两级政府及业主、监理等单位的一致赞扬,并纷纷发来表扬信。 何所谓“天降大任于斯”?唯有砥砺前行,方可攀上事业顶峰! | |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